师资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 主讲课程 | 简介 |
|
心理学导论、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引导 | 陈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任职于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Apple Distinguished Educator)。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各级科研课题和项目20余项,以主要实施者身份参与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3本。担任多本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以及二十余个著名国际会议议程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审稿人。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周洁,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外交部选拔面试权威心理专家,中宣部社会心态调查咨询专家,安全部培训授课长聘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公共管理国际研究会、中国行为公共管理学会理事。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后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并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 |
发展心理学 | 吴南,北京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第六届朱智贤心理学奖。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论文20篇,编译教材著作4部,现为《Gene,Brain and Behavior》,《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期刊审稿专家,助航者空天科普中心航空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北京市心理学会会员。主要方向:幼儿认知、个性和社会性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及评估工作。 | |
教育心理学 | 张梅玲,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研究室一直从事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工作。2003年退休后受心理所继续教育研究院的聘用一直任心理学课程班《教育心理学》任教老师至今,同时担任一些社会上工作。2000年到2016年,任怡海花园老年大学校长。2018年受聘“小步家长大学”校长。并到全国各地做一些心理学的科普工作。1990年10月至1991年4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匹兹堡大学( LRDC )进行学术交流约半年。1986年提升为副研究员。1990年提升为研究员。1994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9年课题组“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双文明标兵。2004年荣获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19年12月荣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第八届“烛光奖”。 | |
创造力心理学 | 程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创造力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才协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常儿童的鉴别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评估与促进,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等。近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门,包括《超常儿童鉴别与创造力培养》,《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创造力心理学》等,主持并参与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与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 |
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
曲方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理学博士,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心理学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情绪与社会认知、儿童情感素养能力提升、儿童心理测评与发展等。 | |
儿童情绪管理与社会性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 李新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5年于中科院心理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5年至今于中科院心理所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专委会委员。 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情绪障碍相关脑电特点的研究,目前于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孤独症谱系障碍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培育项目等多项课题。曾参与《追寻记忆的痕迹》、《认知神经科学教程》、《生理心理学》等多部学术专著的翻译或编纂。
| |
|
家庭养育热点问题 | 柳铭心,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心理健康重点研究室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督导心理教练。研究及实践领域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家庭教育、教师成长等。 |
脑功能开发与心理素质训练 | 李雪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青年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脑电专业技术专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优秀核心课程“认知心理学”和公选课程“人脑的教育”主讲教师。2008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Emory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访学,曾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综合运用脑电和磁共振技术探究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的情绪、注意、记忆等高级功能的脑机制,并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开展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 | |
学习策略 | 朱淑玲,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拥有16年的《6S高效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经验。中科院心理所“十五”《6S高效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十一五”《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先后任初中物理教师11年,高中物理教师22年,两次荣获《北京市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曾在学校开设《6S学习策略》选修课,并在课堂及课后辅导中使用6S学习策略。6S学习策略在北京景山学校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
学习障碍及其干预 | 徐震雷,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大第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前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并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与临床工作。
| |
亲子关系咨询技术 | 伊丽,原航空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XXD-2020-047);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库认证科普心理专家;原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专家组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师(YCXL0600331)。常年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实践工作;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认证培训工作,以及相关心理咨询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系列教学工作。
| |
儿童积极行为塑造 | 关梅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心理学函授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精品课主讲教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课程研修班授课师资。 | |
正面管教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应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 马振玲,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 | |
原生家庭心理健康修复 | 池铮铮,美国沃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认证中心认证委员,中国民促进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高管和青苗教育集团总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除了自己的工作室以外,是多家EAP服务公司的签约咨询师。 | |
生命安全与性教育 | 陶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深圳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医学主任医师。
| |
|
儿童绘本阅读与培养 | 王玉,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阅读与视觉认知实验室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儿童与青少年系访问学者。 |